從科學的意義上分析、研究20世紀中國糧食儲藏科學技術的進步,由于前50年“沒有有系統(tǒng)的、全面的資料”,后50年,尤其改革開放20年來技術資料又繁多,所以,我們采取了科學史重在科學觀念發(fā)展歷史的觀點,力圖描繪出這100年中國糧食儲藏科學技術進步的軌跡。
1 清朝末期中國傳統(tǒng)糧食科技之終結
清朝末期,中國新式農業(yè)學堂和農事試驗場相繼出現(xiàn)。1898年近代第一所農科大學和京師大學堂農科成立,許多省還設立農業(yè)學堂。1898年以后,各地農事試驗場逐漸增多,1906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中央農事試驗場,內設樹藝、園藝、蠶絲、化驗、病蟲害5種,每種均有試驗項目。各省也有類似的農事試驗場。在一些農事試驗場還進行了水稻引種選種育種的試驗,如蕪湖農務局在1903年引進日本早稻品種“女郎”號,進行試種,四川勸業(yè)道農事試驗場征集國內農作物品種達1 300余種。其研究成績雖然很小,但已開中國農事科學研究之先河。
西方農業(yè)科技以較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始于19世紀末。1897年,羅振玉在上海創(chuàng)辦《農學報》,這是中國第一家農業(yè)刊物,前后發(fā)表了有關國外農業(yè)科學技術的譯文或農學教材1151篇,在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1900年,杜亞泉在上海創(chuàng)立的《亞泉雜志》,是我國人自辦的最早的一種關于自然科學的綜合性雜志,發(fā)表的《防腐與儲藏法》,介紹了各類食物的18種儲藏法,是中國最早介紹科學儲藏的報道。包括《食物標準及食物各質化分表》、《定性分析》等,對中國人民認識科學儲藏、食物品質、分析方法及手段等,都是極其有益的。
1904年,上海的江南“總農會”編輯了一套外國農業(yè)科學叢書,共82冊,命名《農學叢書》,比較系統(tǒng)地傳播了西方的農業(yè)科學技術知識。
在清朝時,中國谷物國工農具有“磨、碾、礱、杵臼、水碓等”,糧食儲藏“通行存七糶三”,即推陳儲新的一種方法,這些就是傳統(tǒng)的糧食加工與儲藏。近代糧食科學技術是從使用由電作動力的機器生產開始的,“我國糧食工業(yè),即使用機器制粉、碾米、榨油的工業(yè),始于上個世紀。1863年上海洪盛米號用機器碾米,1897年上海創(chuàng)辦大德機器榨油廠,1898年上海成立阜新機器面粉公司”。包括這些食品加工廠在內的民族資本企業(yè),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前,一共只有100多個,“到了1895-1913年間,民族工業(yè)……共設立廠礦549個”,其中食品工業(yè)就有125個。榮氏家族的面粉企業(yè),由1903年每年加工面粉用麥量5 912.16噸,到1910年便上升為59 244.77噸,7年時間提高10倍。機器加工面粉,用麥量很大,儲藏問題便產生了。由于近代科學知識的傳播和近代知識分子群的產生,他們遠涉重洋到異邦他國直接汲取近代科技的營養(yǎng),學會了發(fā)展近代科技的技能,才有可能建立中國近代糧食科學技術,同時也必然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糧食科技文化的終點。
2 民國時期中國糧食儲藏科技在艱難曲折中緩慢發(fā)展
中國對倉儲昆蟲的研究,已有2 500年的歷史,真正對倉儲昆蟲進行科學研究還是進入20世紀后才開始的。張禹安認為,姚胡元于1925年對谷象作的專門研究,這是中國最早的對倉儲昆蟲進行科學研究的成果。此后,于菊生、忻介六、封昌遠、馮學棠、姚康等于30~40年代對倉蟲作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后來由李風蓀教授總結性地記載了中國已有倉蟲130種。其中以米象、綠豆象、碗豆象、大谷盜、長角谷盜、鋸谷盜、谷蠹、擬谷盜、一點谷娥、麥娥等10種為重要,又以米象、谷象、一點谷娥及麥娥加害最盛。這就是民國時期對倉蟲研究所得到的認識。
倉蟲對儲糧的危害,是這一時期倉蟲研究的又一重要問題。根據(jù)案頭資料概述為,1935-1946年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廣西、云南6個省及重慶、長沙等2個市的儲糧平均損耗率為2.48%-38.58%,最高為廣西上金,其受損率達77.5%。1935-1936年江西省農業(yè)院對遂川、泰和等33個縣的調查報告,儲糧因蟲害的損耗率最高達30%-45%。前中央農業(yè)試驗所統(tǒng)計,全國儲糧每年因蟲害的最低損耗量,大米是114.5萬噸,小麥250多萬噸。民國時期儲糧損耗率之高,正是對當時政府糧政廢弛,失于管理,設施簡陋,倉廩空虛,民不聊生的具體寫照。
糧食檢驗是糧食儲藏的前提,科學檢驗是科學儲藏的前提。上海商品檢驗局創(chuàng)立于1929年春,當時能對豆類作水分、病蟲害、夾雜物等3項檢驗,對植物油作摻假檢驗;由于實施嚴格檢驗,使豆類和植物油保證良好品質,擴大了出口,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從此,中國有了糧食檢驗機構,糧食檢驗進入了應用科學方法的新階段。有了科學的糧食檢驗方法,大大地提高了人們對糧食品質的認識。例如,對小麥品質的認識:(1)化學成分(有脂肪、淀粉、纖維素、糊精、糖分、蛋白質、礦物質及水分等);(2)制粉率;(3)理學的性質(包括粒質及理學分析內容如完整粒、未成熟粒、損傷粒、帶殼粒、有機夾雜物、無機夾雜物、容積重等);(4)水分。
在被史學家們稱為“30年代是近代農業(yè)教育和農業(yè)科學研究的最好時期”里,糧食儲藏科學技術除了對倉蟲和糧食檢驗的研究之外,還沒有開展專題的科學研究工作。有,也只是單因子相關關系的研究,如溫度變化同糧食水分含量之間的關系。再有就是由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如30年代金善寶教授提出的以色澤、精米度、水分、容積重、碎米、雜物、紅米、糖分、脹性及腹白米等項制定秈米粳米暫行分級標準。其研究成績實在很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民族資本工業(yè)有了新的發(fā)展,尤其面粉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對糧食儲藏科學技術起了促進作用。這種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推動了小麥品質研究據(jù)報道,1920年7月,上海面粉廠協(xié)會委托南京東南大學農學院研究改良小麥品種,以便改善面粉質量,在南京建立了一所小麥試驗場,5年的實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大概是進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最早的一個事例。
第二,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的新型糧倉30年代,正值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時期,面粉工業(yè)加工用麥的數(shù)量甚為龐大,為此,1938年,原阜豐面粉廠在上海蘇州河畔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制成的大型糧食立筒倉。這是一座(3x8排)直徑為10米、儲糧高度為20米的24個筒倉,大倉可儲小麥90萬公斤,小倉可儲小麥65萬公斤,總容量為2 100萬公斤。并附有機動的輸送設備,不僅出入倉方便,還可隨時翻倉。陸永年教授稱這座立筒倉是“我國糧食筒倉建設史上算是最早的一座”。中國有了第一座現(xiàn)代化糧倉,亦即具有建倉占地少、倉房向高空發(fā)展、儲糧集中、規(guī)模大的特點,所有運作全都機械化。這以后,又經(jīng)過了30多年,這種倉在中國才得以推廣。
第三,首創(chuàng)培養(yǎng)糧食科技人才的學校筆者認為,在近代辦的高等學校中,只是在個別學校中設有農學,但是從來沒有設立糧食科學的。到了1947年,榮氏家族在經(jīng)營面粉工業(yè)發(fā)家的基礎上,自己創(chuàng)辦了一所大學,這就是江南大學。面粉專修科(學制3年)是這所大學的一個系。從此,糧食科學教育在中國有了開端。面粉專修班的課程中,關于糧食儲藏的就有粉品化學、倉儲學、粉麥病蟲及實驗等。《榮家企業(yè)史料》中就稱:“面粉專修科為全國首創(chuàng)”。其實,面粉專修科是很稀有的一種系科,在世界上也只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設有面粉工程系。
3 共和國時期中國糧食儲藏科技的進步
共和國時期中國糧食儲藏科技的發(fā)展,是逐步提高的,也是逐步發(fā)展和深入的。大致經(jīng)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起步,60-70年代的曲折,70-80年代的發(fā)展,90年代的拓展等幾個階段。
3.1 50年代的起步
黨和政府對糧食工作非常重視,建國初建設了一批蘇式平房糧倉。隨著糧食增產,儲糧任務也逐年增長,糧食保管有了很大發(fā)展。對于儲糧的安全,在“防重于治”的保糧方針指導下,出現(xiàn)了大批無蟲、無霉、無鼠雀和無事故的“四無糧倉”,大大減少了儲糧在數(shù)量、質量上不應有的損失。“四無糧倉”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的,是中國保糧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奇跡!
為了從科學上認識糧食的本質和特性,原糧食部制定了一系列專項科研課題。50年代初對稻谷和小麥2大糧食品種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如稻谷含水量與儲藏期間各種變化之間的關系;熱進倉對小麥品質與生理的影響;1956-1958年對全國儲糧害蟲的調查;1958年對河南洛陽小麥儲藏3年中微生物區(qū)系演替規(guī)律和安全儲糧關系的研究;1959年對湖北浠水稻谷儲藏8個月中(1—8月)微生物區(qū)系演替規(guī)律的研究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1 500年前的小麥曝曬后趁熱人窖的保藏方法,通過研究,可以看到“日曬與高溫對于發(fā)芽力的影響依種子的生理狀態(tài)而有不同,只有在解除了休眠期之后,高溫處理才可以使麥種的發(fā)芽率降低,剛收獲的小麥高溫處理反而可以提高發(fā)芽率。小麥熱進倉處理對小麥儲藏半年中蛋白質、粗脂肪、維生素B:的變化“沒有顯著差別”。而小麥品種不同,其種子的休眠期也是不同的。
中國對糧食微生物的研究,最早是1956年,從稻谷上分離得到的有曲霉、細鏈椹菌、短孢子菌、草生鏈雙孢子菌、玫瑰頭狀孢子菌、新月灣孢子菌、鐮刀菌、稻胡麻斑病菌、螺旋孢子菌、稻黑孢子菌、毛霉、青霉、黑點菌及貝氏有尾孢子菌等14類,不同儲藏溫度與不同儲藏方法霉菌的產生也不同,這一成果,是中國糧食菌類研究“這一工作的開端”。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展示了多因子研究糧食儲藏的科學方法,更重要的是給后來糧食儲藏研究以寶貴啟示:(1)從生理生化指標上研究糧食儲藏的必要性。(2)要系統(tǒng)性地研究糧食微生物,即從各種糧食在不同水分下生長的菌類開始,進一步了解各種菌類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條件,以及它們彼此間的相互關系;同時把菌類的生態(tài)關系與糧食品質變化的關系結合起來研究;最后用控制糧食儲藏品質變化的水分、溫度,用菌類自身間的抗克關系,甚至用藥劑來控制菌類活動保管好糧食。所以,中國糧食儲藏科學技術,從此走了了科學的道路。
糧食水分含量是影響糧食儲藏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糧食水分含量高時,傳統(tǒng)方法是日曬、攤晾、通風干燥,但常受自然氣候條件的制約。東北的玉米、高梁,南方的稻谷,收獲時遇上陰雨天,糧食嚴重受損。從50年代中期(1954年),中國開始使用糧食干燥機,例如庫茲巴斯烘干機、金岡式烘干機。這時,中國也開始研制和使用自己的烘于機。烘干機的出現(xiàn),對解決高水分糧,保證儲糧安全,無疑是糧食儲藏科學技術的的一大進步。
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儲糧害蟲,在糧食儲藏歷史上是個科學的進步。中國糧食儲藏研究和使用化學藥劑,是在50年代末期。氯化苦是中國最早研制和使用的化學藥劑。
3.2 60~70年代的曲折
3年困難之后,接踵而至的是10年浩劫。糧食儲藏的許多研究中斷和停止了。在這段曲折中幾乎留下空白的地方,卻由中國地下儲糧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寫了光彩的一頁。60年代中期,鋼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供應偏緊,迫使儲糧設施的建議去探索新路子。原糧食部于1965年在河南召開了甘、陜、晉、豫等4省地下倉建設會議。由此開始在中國中西部黃土地帶試建地下糧庫。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因地制宜地建造了適于在黃土層內的平式倉、立筒倉、喇叭倉、雙曲拱倉等7種地下糧倉,統(tǒng)稱為“土體地下糧倉”。例如河南省建造地下糧倉1 000多座,遍及省內各地,尤以洛陽為最多。倉容量大小也不相同,小的15萬公斤,大的400萬公斤,一般為75萬-200萬公斤。河南的地下倉容量達8/乙多公斤。在全國居首位。與此同時,在沿海地區(qū)建造了“巖體地下糧倉”。這些倉在全國得到了推廣,并“已經(jīng)成為我國倉儲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70年代還推廣了磚石混凝土制造的立筒倉,稍后又有了鋼板倉。至此,中國糧食儲藏科學技術在倉儲設施方面,已有了平房倉、地下倉、立筒庫和鋼板倉等倉型。立筒庫、鋼板倉又促進了糧倉機械化的發(fā)展。
3.3 70~80年代的發(fā)展 全國各族人民一舉粉碎“四人幫”,很快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同志“學術刊物要辦起來”的號召下,繼糧食儲藏雜志之后,又辦起了鄭州糧食學院學報(1980年),南京糧食經(jīng)濟學院學報(1983年),武漢糧食工業(yè)學院學報(1985年),吉林糧油食品??茖W校學報(1985年),中國糧油學報(1986年),以及許多?。ㄊ校?、自治區(qū)的糧油科技期刊等。在鄭州糧食學院、成都糧食儲藏科研所之后,又建立了南京糧食經(jīng)濟學院(現(xiàn)南京財經(jīng)大學),武漢糧食工業(yè)學院(現(xiàn)武漢工業(yè)學院),還有許多省(市)、自治區(qū)建立的糧食學校。1986年成立了中國糧油學會,同時成立了糧食儲藏專業(yè)分會。從而,中國糧食儲藏科學技術進入了全面發(fā)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糧食儲藏研究,投入人力之眾,研究涉及問題之廣,取得成果之多,是糧食儲藏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堪稱糧食儲藏史上的“黃金時期”。3.3.1 學科建設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才有了第一本《糧油儲藏學》(路茜玉主編,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第1版),從此結束了糧食儲藏無學的歷史。這本書是對中國糧食儲藏科學技術的歷史經(jīng)驗,尤其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新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和概括。糧食儲藏有了學,標志著學科建設走向成熟。雖然這個“學”剛建立,仍需后繼者作出極大努力,但糧食儲藏技術將在這個“學”的指導下進行,“學不足,儲必術”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80年代出版的《中國古代糧食貯藏的設施與技術》(靳祖訓編,農業(yè)出版社出版,1984年2月第1版),是一項對中國傳統(tǒng)糧食儲藏科學技術研究的成果。它以考古發(fā)現(xiàn)和古代文獻為依據(jù),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以往的糧食儲藏科技史進行了科學分析后得出的結果。因而是這個時期里難得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