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大豆油:大豆經(jīng)浸出工藝制取的油。
轉基因大豆油:用轉基因大豆制取的油。
大豆原油:未經(jīng)任何處理的不能直接供人類食用的大豆油。
成品大豆油:經(jīng)處理符合國家標準成品油質量指標和衛(wèi)生要求的直接供人類食用的大豆油。
大豆油的色澤較深,有特殊的豆腥味;熱穩(wěn)定性較差,加熱時會產(chǎn)生較多的泡沫。大豆油含有較多的亞麻油酸,較易氧化變質并產(chǎn)生“豆臭味”。從食用品質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
從營養(yǎng)價值看,大豆油中含棕櫚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亞油酸50-60,亞麻油酸5-9%。大豆油的脂肪酸構成較好,它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有顯著的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大豆中還含有多量的維生素E、維生素D以及豐富的卵磷脂,對人體健康均非常有益。另外,大豆油的人體消化吸收率高達98%,所以大豆油也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優(yōu)良食用油。
國家標準GB 1535—2003《大豆油》將大豆油按質量分為四級。消費者選購大豆油時,可以從標簽上了解大豆油的種類(壓榨或浸出)、質量等級等。用轉基因大豆制取的油,在其標簽上標有“轉基因大豆油”或“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字樣。
2004年我國開始執(zhí)行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銷售的各類大豆油均應有QS標志。
食療作用
豆油味甘辛,性熱,微毒;
具有驅蟲、潤腸的作用;
可治腸道梗阻、大便秘結不通,還有涂解多種瘡疥毒瘀等。
大豆油取自大豆種子,大豆油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多的油脂。 大豆毛油的顏色因大豆種皮及大豆的品種不同而異。一般為淡黃、略綠、深褐色等。精煉過的大豆油為淡黃色。
大豆油的理化常數(shù): 相對密度(d20℃4℃) 0.9150-0.9375 折光指數(shù)(n20℃D) 1.4735-1.4775 粘度(E020℃) 8.5左右 凝固點(℃) -18~-15 碘值(g碘/100g油) 120-137 皂化值(mgKOH/g油) 188-195 總脂肪酸含量(%) 94.96 脂肪酸平均分子量 290左右
豆油的成分組成
大豆油的脂肪酸組成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棕櫚酸 6-8 油酸 25-36 硬脂酸 3-5 亞油酸 52-65 花生酸 0.4-0.1 亞麻酸 2.0-3.0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亞油酸。亞油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兒缺乏亞油酸,皮膚變得干燥,鱗屑增厚,發(fā)育生長遲緩;老年人缺乏亞油酸,會引起白內(nèi)障及 心腦血管病變。 大豆毛油有腥味,精煉后可去除,但儲藏過程中有回味傾向。豆腥味由于含亞麻酸、異亞油酸所引起,用選擇氫化的方法將亞麻酸含量降至最小,同時避免異亞油酸的生成,則可基 本消除大豆油的”回味”現(xiàn)象。 精練過的大豆油在長期儲藏時,其顏色會由淺變深,這種現(xiàn)象叫做”顏色復原”。大豆油的顏色復原現(xiàn)象比其它油脂都顯著,而油脂自動氧化所引起的復雜變化可能是其基本原因。 采取降低原料水分含量的方法可以防止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此法正廣為采用,基本上解決了大豆油色澤。
保存方式
豆油除含有脂肪外,在加工過程中還帶進一些非油物質,在未精煉的毛油中含有1%-3%的磷脂,0.7%-0.8%的甾醇類物質以及少量蛋白質和麥胚酚等物質,易引起酸敗,所以豆油如未 經(jīng)水化除去雜質,是不宜長期貯藏的。另外,精制豆油在長期儲存中,油色會由淺逐漸變深,原因可能與油脂的自動氧化有關,因此,豆油顏色變深時,便不宜再作長期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