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糧食鋼板倉的發(fā)展建設史
來源:環(huán)球糧機網發(fā)布時間:2015-08-14 12:43:25
中國近代戰(zhàn)伐不斷、政權不穩(wěn),農業(yè)生產遭到很大破壞,糧食產量很低,糧食嚴重短缺,因此糧食儲藏技術及倉房的建設發(fā)展遲緩。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庫容量僅有1260萬噸。而且大多數(shù)倉房非常簡陋,常為磚木結構和竹木結構,每倉的倉容量只有3—6萬公斤。同時還有一部分倉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廟宇,儲藏條件均不能滿足條件。
1955—1960年,在全國各行業(yè)向蘇聯(lián)學習的形式下,糧食建倉中學習引進了蘇聯(lián)的機械化房式倉,即“蘇式倉”。該倉型在全國普遍推廣建設,磚墻,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間兩根木柱),3米開間,廒間長54米,檐墻堆糧高2—2.5米,斜堆,廒間倉容2500噸(當時號稱500萬斤大倉),瀝青砂地面,墻刷熱瀝青防潮,砂漿抹面。標準的“蘇式倉”是考慮了機械化作業(yè)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溝,內裝出糧皮帶機。由于當時經濟實力差,鋼材、橡膠原材料不足等實際情況,后期建“蘇式倉”時,取消了天橋、地溝,此倉也成“標準倉”。
1964—1974年間根據(jù)戰(zhàn)備的要求,糧庫的建設應以“隱蔽、分散、靠山、機動”為建設方針,在一些山區(qū)、偏僻地域建設了一批糧倉,后來由于糧源、交通等各種原因,裝糧很少。同時在全國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磚木結構房式倉和“土圓倉”。在河南、陜西、山西、內蒙等黃土高原區(qū),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倉、窯洞倉,這些地下倉因地制宜,造價低,儲糧安全穩(wěn)定,形成了我國儲糧倉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倉型仍是房式倉,磚墻承重,混凝土地,裝糧高3—3.5米,采取的主要屋蓋結構:鋼筋混凝土組合屋架,鋼筋混凝土門式鋼架,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拱板頂?shù)取?/span>
1983—1991年,根據(jù)農業(yè)和糧食的發(fā)展狀況,國務院于1983年11月批準了糧食倉庫、棉花倉庫、水果倉庫的“三庫”建設,這是自“蘇式倉”之后的一次統(tǒng)籌規(guī)劃的大規(guī)模糧庫建設,其中用于糧庫建設的基建投資16.5億元,建設總倉容1500萬噸。倉型仍以房式倉為主,結構多為磚混結構,但是裝糧高度一般為4.5米至5.0米,倉房跨度以18米、20米為主。
1992—1997年為促進糧食流通,提高倉儲作業(yè)機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國興建的18各機械化骨干糧庫和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改善中國糧食流通項目是中國糧倉建設是上的一個新起點。
1998—2001年共進行了1000多億斤倉容的中央直屬儲備庫建設,是空前的大規(guī)模儲備糧庫建設。此次建倉以房式倉為主,其他倉型有淺圓倉和立筒鋼板倉。
五十多年的糧倉建設史,積累了豐富的建倉經驗,同時也有許多沉痛的教訓。糧倉建設應將充分保障糧食儲藏安全放在首位,從糧食自身的物理性質、生理特性、生態(tài)特點等方面考慮滿足儲糧安全的需要。倉型的選擇應因地制宜,根據(jù)各地區(qū)氣候條件、地質結構、糧種特點、糧庫性質與功能而確定適宜的倉型,全國不能搞“一刀切”;倉房建筑結構及建筑材料應根據(jù)建倉的經濟性及儲糧的安全性選擇應逐步提高我國糧倉的綜合性能
更多相關糧食鋼板倉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