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同期發(fā)表。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谷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研究數(shù)據表明,在玉米的馴化過程中,千百年前古代農民應用的人工馴化方法似乎比現(xiàn)代育種學家所使用的方法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染色體結構變異在玉米野生種和栽培種的基因組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推測這些結構變異與很多重要的農藝性狀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此外,玉米在經過人工馴化之后又產生了新的遺傳多樣性,并推測這很有可能是由于野生近緣物種的基因滲入所導致的。
華大基因副院長張耕耘表示,這兩項研究成果對促進玉米改良以滿足整個世界對糧食、飼料和燃料等資源的需求具有重要價值,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取得更多的突破,以便更好地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和環(huán)境問題所帶來的諸多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