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連年增加,是否可以少產些糧食?
“在糧食連年增產后,我國的糧食庫存量逐年增大,倉儲壓力和成本加大。”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行長鄭暉委員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國的糧食是否“過剩”了?
對此,農業(yè)部原副部長牛盾委員分析說:“我國人均糧食超過400公斤,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依然滿足不了人們飲食結構改善、水平提高的要求。”
“從世界范圍來看,糧食仍然供不足需,世界上仍有10億人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tài)。從國際市場來看,中國人口眾多,有個大國效應問題,往往買什么什么漲、賣什么什么跌。一旦國內供應出現問題,我們要從周邊國家進口大宗農產品恐怕很成問題。”牛盾說,“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
“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糧食生產。”委員們紛紛表示贊同。全國政協(xié)常委陳章良說:“從歷史經驗來看,糧食連年增產后容易出現下滑,一旦產量下滑就會帶來嚴重后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大力度保證生產,不能因為庫存增加放松生產,絕不能讓糧食產量掉下來。”
年年豐收,為何糧價還在上漲?
“國內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飼料糧和工業(yè)用糧不斷增加;二是糧食生產成本的增加,近年來生產資料成本每年平均增長了6.5%;三是收購價格的上漲。”牛盾說。
陳章良說:“勞動力價格上漲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勞動力在農業(yè)生產成本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致使糧食生產成本上升。這根本上還是我國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水平不高導致的。”
中國農業(yè)大學校長柯炳生委員說:“按照以往的規(guī)律糧食生產是豐一年歉一年,然而需求是每年都在增加的,是剛性的。其實現在挑戰(zhàn)很嚴重,這種挑戰(zhàn)是長期的。要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農業(yè)勞動力,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
“十一連增”了,為何還需要進口?
“一是品種調配的需要,國內沒有的品種、產量不夠的品種需要到國外進口;二是因為部分糧食品種國內市場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牛盾說。“解決‘天花板’和‘地板’的雙重擠壓,我認為需要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發(fā)達國家對農業(yè)的補貼達到了農業(yè)生產成本的30%-70%,我們還沒有達到這么高的水平。”
柯炳生委員認為,原因很簡單。人口在增加,消費結構在改變,每年1.7億農民工的糧食消費遠高于他們在農村的水平。
糧食肯定要進口,因為地是不夠的,要進口什么呢?要進口土地密集型的產品,比如大豆,我國大豆畝產水平就是120公斤左右,如果我們拿生產7000萬噸大豆的面積去生產小麥玉米的話,那我國的耕種面積還要增加兩到三倍面積。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