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深入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糧食有新糧也有陳糧。為了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全國各地各級儲備糧庫以及糧食加工企業(yè)的糧庫,廣泛采用先進的儲糧技術,有效解決了糧食儲存中的防霉防蟲保鮮問題,確保儲備糧常儲常新。
糧食儲存三條途徑
為了確保輪換糧食的品質,中央儲備糧食輪換前必須經過檢測,品質符合標準的才可以進行輪換
每年新糧上市后,我國主要通過政策性儲糧、企業(yè)周轉儲糧和農戶存糧三條途徑儲存。
目前我國農戶每年階段性存糧達到5000多億斤,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0%。農戶存儲的糧食主要用于自我消費,一些擁有糧食倉儲設施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一般會階段性存糧,通過錯時銷售,盡可能實現(xiàn)收益最大化。
企業(yè)周轉存糧主要是為了滿足糧食加工的需要。每年新糧一上市,糧食加工企業(yè)就會按照市場價收購新糧存儲起來,存糧期限最長為一年,在新糧上市之前會將存儲的糧食不斷加工投入市場。近幾年,由于多種因素,糧食加工企業(yè)普遍經營困難,為了降低儲存成本,一些糧食加工企業(yè)減少了收購糧食的數量,他們往往通過糧食批發(fā)市場競價交易獲得一部分糧源。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糧食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政策性儲糧,由國家儲備糧和國家臨時存儲糧組成,存儲期限一般超過一年。
國家儲備糧分為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中央儲備糧糧權歸中央,地方儲備糧分為省、市、縣三級儲備糧,糧權歸地方。為了保證儲備糧的質量安全和儲存安全,儲備糧要定期輪換出庫,輪換時間根據區(qū)域不同有所區(qū)別。按照《中央儲備糧油輪換管理辦法(試行)》,中央儲備糧儲存年限,以生產時間計算,根據地區(qū)不同儲存時間有所不同。長江以南地區(qū),稻谷儲存年限2至3年,小麥3至4年,玉米1至2年,豆類1至2年;長江以北地區(qū),稻谷儲存年限2至3年,小麥3至5年,玉米2至3年,豆類1至2年。為了確保輪換糧食的品質,中央儲備糧食輪換前必須經過檢測,品質符合標準的才可以進行輪換。
陳糧不是陳化糧
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特別是超過正常儲存年限后,即使未發(fā)熱、生蟲、生霉,糧食仍然存在陳化的自然現(xiàn)象
如何有效區(qū)分新糧、陳糧和陳化糧呢?陳糧是否就是陳化糧?
專家告訴記者,陳糧不是一種糧食行業(yè)的規(guī)范說法,是社會上對非當年新生產糧食的一種統(tǒng)稱。陳化糧則是指儲存品質明顯下降,一般不宜直接作為口糧食用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不包括成品糧。陳化與宜存、不宜存等屬于糧食儲存品質指標,真菌毒素、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屬于食品安全指標。儲存品質指標和食品安全指標是兩個獨立體系,前者用于判斷糧食是否仍適宜儲存,后者用于判斷糧食是否有毒有害。不宜存或陳化并不等于不能食用,關鍵要看食品安全指標是否超標。
據了解,2007年之前,《谷物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將糧油儲存品質分為宜存糧油、不宜存糧油和陳化糧油。2007年,國家有關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執(zhí)行〈谷物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國家標準的通知》,將稻谷、玉米、小麥的儲存品質指標調整為宜存、輕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陳化糧的概念就此取消。
專家表示,糧食陳化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糧食是有生命的,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特別是超過正常儲存年限后,即使未發(fā)熱、生蟲、生霉,仍然存在陳化的自然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食用品質和使用品質下降,嚴重陳化時色澤、氣味、口感明顯變差。判定糧食是否陳化,主要是色澤、氣味、口味、脂肪酸值等食用品質指標,糧食能否供人吃,應該以衛(wèi)生指標判定,而不是以儲存品質判定,非陳化糧中不符合衛(wèi)生指標要求的也是不能食用的。
儲存技術不斷提升
隨著糧食儲存技術不斷升級,我國糧食儲存理念正在發(fā)生變化,正在向“綠色、生態(tài)、智能、高效”的生態(tài)儲糧發(fā)展
隨著糧食儲存技術的進步,目前我國儲糧品質已有明顯改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遍布全國各地的中央儲備糧庫、地方各級儲備糧庫以及糧食加工企業(yè)的糧庫,廣泛采用機械通風、環(huán)流熏蒸、谷物冷卻和糧情監(jiān)測“四合一”儲糧技術,有效解決了糧食儲存中的防霉保鮮、蟲害防治等問題。據測算,采用此技術后,中央儲備糧的損耗率從4%降到1%以內,宜存率從70%提高到99%,儲糧化學藥劑使用量減少80%。
對存儲糧食實行無縫監(jiān)管是確保糧食儲存品質的重要手段。安徽現(xiàn)代糧食物流中心庫副主任葛亮告訴記者,他們在糧食入庫前、入庫、出庫和存儲期間,都要對糧食質量和儲存品質進行嚴格檢驗。為了確保入庫的糧食是新糧,收購糧食期間,要對入庫糧食實行嚴格的封閉式檢驗,嚴防“人情糧”,倉庫保管員對于入庫糧食質量存疑,可以隨時拒絕存疑糧食入庫。為了確保存糧質量安全,他們采取擇時輪換的辦法,加快糧食輪換節(jié)奏,確保儲備糧常儲常新。
隨著糧食儲存技術不斷升級,我國糧食儲藏的理念正在發(fā)生變化,正在向生態(tài)儲糧轉型發(fā)展。
據了解,中央儲備糧庫和地方儲備糧庫以及一些企業(yè)糧庫,現(xiàn)在廣泛推廣使用非化學藥物防治技術,減少儲糧化學藥劑的使用量。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在東北、西北、華北地區(qū)的直屬庫推廣隔熱保冷、膜下環(huán)流通風、緩釋通風等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