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對華中局域麥子處置區(qū)間積累數(shù)據(jù)的制約
來源:環(huán)球糧機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5-06-16 11:46:25
測定項目及數(shù)據(jù)處理上網(wǎng)查詢暖冬情況資料,抽樣調查生育前期莖蘗數(shù)、葉面積系數(shù)(LAI)、干物質積累量、廢棄物含量等指標,同時調查越冬期葉齡、幼穗分化進程及基部節(jié)間伸長情況等指標考察生長發(fā)育進程。
結果與分析暖冬情況氣象學中把上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于常年值的情況稱作暖冬。我國各地農業(yè)氣象網(wǎng)的資料及一些農業(yè)研究資料,把越冬前溫度偏高,也稱作暖冬。
暖冬對群體莖蘗數(shù)、LAI、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2表明,2004年播種的小麥在越冬始期、返青期的莖蘗數(shù)均高于2003年播種的小麥群體,分別是2003年播種小麥的1.271.61倍和1.571.69倍。另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2004年的試驗小麥最高峰苗出現(xiàn)于返青初中期,而2003年的試驗小麥最高峰苗出現(xiàn)于返青期的中后期。對2年越冬始期和返青期的莖蘗數(shù)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兩生育期的莖蘗數(shù)均在年度間存在0.01水平上的顯著差異。
2年越冬始期莖蘗數(shù)表明,在小麥生長的前期,暖冬年份(2004年)的各處理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LAI、暖冬對生育進程的影響表明,越冬始期的小麥長至8.5葉齡,超過正常年份(2003年)同期播種的6.5葉齡;幼穗分化進入二棱后期,而正常年份為伸長期;與2003年相比,2004年小麥基部節(jié)間過
2年生育進程部分指標重復越冬始期(12-20)葉齡2003年2004年幼穗分化2003年2004年越冬中期(01-20)基部節(jié)間2003年2004年幼穗分化2003年2004年1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1始伸單棱期護穎2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1始伸單棱期護穎,少凍死3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1始伸單棱期護穎,少凍死4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1明顯伸單棱期護穎,少凍死5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1明顯伸單棱期護穎,少凍死6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1明顯伸單棱期護穎,凍死較多7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1明顯伸單棱期護穎,凍死較多86.58.5伸長期二棱后期未伸基2伸單棱期護穎,凍死較多早伸長。試驗結果表明,暖冬使得小麥冬前生育進程提前,這與郜慶爐等[2]的研究結果類似。葉齡、幼穗分化進程在所有的重復間無差異,說明這兩項指標具有積溫效應,僅與有效積溫有關。由于冬前生育進程提前,致使小麥抗凍性降低,中的試驗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越冬中期2004年的試驗小麥出現(xiàn)幼穗凍死,而2003年的試驗小麥生長良好。
暖冬對越冬始期~越冬中期廢棄物凈增量的影響廢棄物是指已變黃(死)的葉片、葉鞘及心葉已死的無效蘗等,其含量大小可用來衡量群體的衰退、衰減情況。表明,2004年的越冬始期~越冬中期廢棄物的增加量大大高于2003年,兩年間該指標在0.01水平上差異顯著(p=3.145
10-4)。12月下旬至翌年元月中旬是小麥生長中溫度較低的一段時期,該時期麥苗屬正常消亡的生物積累較少,廢棄越冬始期~越冬中期廢棄物增加量物多為低溫所致。在調查中亦發(fā)現(xiàn),2004年12月下旬降溫后,試驗小麥及皖北地區(qū)大面積小麥遭遇凍害,出現(xiàn)莖葉暗綠,葉片水燙樣,后麥苗枯死等凍害癥狀。兩年的廢棄物增加量試驗結果及調查資料表明,2004年冬季溫暖,導致麥苗冬前旺長,生育進程提前,使得麥苗抗凍性降低,在遭遇低溫時易遭受凍害,致使廢棄物大量增加。
小結與討論試驗表明,暖冬導致小麥生育前期旺長,形成過多的莖蘗、較大的群體葉面積及較高的干物質積累量;在暖冬年份,麥苗生育進程提前,抗凍性降低,遭遇低溫時易遭受凍害。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wǎng)站,環(huán)球糧機網(wǎng):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