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控糧食,是一道考驗中國政府的難題。
供需缺口:0.35億噸的陰影
湖北省黃石市委常委胡德春引用權威專家的測算,一個中國人一年需要消費大約370公斤糧食,其中包括口糧250公斤、食品工業(yè)用糧2公斤,飲料酒精用糧5公斤、飼料用糧110公斤。如此算來,全國13億人口每年的糧食總消耗量高達4.8億噸;如果再加上工業(yè)用糧、種子用糧等,每年的糧食總消耗量達5.1——5.15億噸。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明顯不足。由于錯誤的政策傷害農民種糧積極性,2003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一度下滑到4.31億噸。之后中央連續(xù)出臺了一系列恢復和發(fā)展糧食生產的政策,糧食產量連續(xù)五年增收,才恢復到現在大約5億噸的水平。
“這就意味著,當前我國的糧食需求仍然存在0.25——0.35億噸的缺口。”胡德春說。而從長遠看形勢更不容樂觀:由于人口增長等因素推動,到2020年我國的糧食需求將達到5.55億噸;而按照1990——2000年年均0.7%的單產增長率,即使我們能夠保住現有的18億畝耕地紅線,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也僅為5.2億噸。0.35億噸的缺口將成為中國糧食安全揮之不去的陰影。
“應該堅持把糧食基本自給作為我們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這不僅涉及到自身的糧食安全,而且對世界糧食市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宋廷明說。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世界糧食年產量約為20-21億噸,糧食年貿易量僅為2.5億噸。而中國年糧食消費量要超過5.1億噸。也就是說即使我們能夠把全世界所有能買的糧食都買來,尚不能滿足全國半年的需求。在口糧方面更為嚴重,以大米為例,據宋廷明掌握的數字,中國每年的大米消費量為1.25億噸,而全球每年大米貿易量僅為0.25-0.29億噸,僅能滿足中國三個月的需求。
而在現實操作中,依靠國際市場保障糧食供給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你有錢,人家不賣。”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還存在禁運等風險。這種擔心并不是杞人憂天,在本輪糧食危機中,糧食禁止出口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現象。40多個糧食出口國設置了出口壁壘,或者干脆禁運。
另一方面,中國糧食大規(guī)模進口對于全世界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全球的糧食價格將被無限推高,一些國家可能無力購買糧食,或者買不到糧食,這對它們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這種情況在非洲尤其嚴重,全世界糧食貿易量的40%流入非洲,全球幾十個國家的糧食對外依賴度高達80%以上。中國將被指責為這場災難的罪魁,不得不支付慘痛的政治、經濟代價。
“對于這樣一個事關全球的重大戰(zhàn)略性問題,我們必須作出正確的抉擇。”宋廷明說。
調控難題:糧食的戰(zhàn)略性和商品性
如何調控糧食,是一道考驗中國政府的難題。
“糧食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性商品,我們對其戰(zhàn)略性和商品性要有全面正確地認識,且不可顧此失彼。”宋廷明說。在這方面中國有過慘痛的教訓。在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計劃經濟時代,由于只強調其戰(zhàn)略性而無視商品性,長期違背價值規(guī)律和等價交換原則,嚴重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造成糧食供應長期短缺。
而1998年推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又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出現了只強調糧食的商品性忽視其戰(zhàn)略性的趨勢。“這在一些地方干部的思想中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認為‘種糧不能致富’,‘有錢就能買到糧’,‘吃糧靠外購和進口’,一些地方甚至提出了‘建立無糧縣’的口號。”宋廷明說。
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中國原來的糧食主產區(qū)長三角、珠三角現在是中國最主要的糧食調入區(qū)。
這次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對于輕糧棄糧的現象無疑是一記警鐘。
而現在的問題是,可能又出現了矯枉過正的情況。中國政府為應對糧食危機采取了控制出口和價格管制的措施。不但取消糧食出口退稅,而且對出口糧食征稅,更重要的是收緊了糧食出口配額。進出口企業(yè)證實,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拿到新的出口配額了。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 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