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精米”的利與弊
來源:環(huán)球糧機網發(fā)布時間:2015-07-03 12:01:23
稻谷由稻殼、糠層、胚和胚乳組成。稻谷經礱谷脫殼后成為糙米,糙米碾磨去除糠層和胚后成為白米,白米再經過精加工成為精米。
目前精米的分類或定義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但包括所謂的精潔米、免淘米、珍珠米、拋光米等。這些米的加工精度一般都達到或超過國家特制一等米標準的精度,純度則要達到除砂石、除稗、除谷、除糠粉,無異色粒且含碎米率小于5%,甚至更低。精米在加工過程中至省要經過初清、清理、除鐵、去石、礱谷、谷糙分離、糙米精選,多機輕碾、拋光、大米精選緊及色選等多道工序。
拋光是精米加工的關鍵工序之一。由于拋光可使米粒表面潔白晶瑩,外觀效果好,商品價值高,拋光米也因此得名。拋光使米粒表面淀粉膠質化,因而做出的米飯爽口、滑溜、口感好,也提高了大米的食用價值。
目前,國內流行的拋光是濕式拋光,也就是在大米進入拋光機的進料緩沖斗時通過噴入霧狀的水,在米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膜,使胚乳和留存在米上的米糠的結合力減弱,徹底去除米糠,提高米的光潔度和拋光均勻度。
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大米著水后經強烈磨擦,在水熱作用下,使米粒表面淀粉預糊化和膠質化,致使大米的表面發(fā)硬,影響米飯的口感,加之在碾米過程中,產生少量的碎米,而碎米使精米的表面或多或少受到劃傷,糠粉很容易塞在劃痕里,時間稍長可能酸敗,從而影響成品米的貯存期。
至于那些將陳米打磨后,添加水或各種食用油,再進行拋光,使米粒外表光潔、滑潤,完全是以次充好,對大米的貯藏米飯的食味都沒有任何改善。更有甚者,將不能食用的陳米、黃變米、霉變米表面覆了一層工業(yè)用油,或用液態(tài)石蠟給大米上光,賺取黑心錢,這是坑害消費者的違法行為。
米糠層主要由果皮、種皮、外胚乳和糊粉層所組成,約占整粒米的7%-9%;糠層下面為胚乳,約占89%-90%;胚約占2.5%-3%。糠層和胚的營養(yǎng)成份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糠份、礦物質、B族維生素、纖維素等,而胚乳的成份基本上是淀粉。大米加工去掉了糠層和胚,加工精度越高,營養(yǎng)損失越大。精白米基本上就是胚乳,其維生素B1損失約60%以上,賴氨酸、蘇氨酸也大量損失了。如果長期吃精白米,又沒有足夠的副食品跟上,就會造成B族維生素缺乏,易患腳氣病、神經炎、唇炎、角膜炎等病癥。因此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大米的精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