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的河南、安徽大豆主產區(qū)大豆播種面積由高峰時2012年的近2000萬畝降至今年不足880萬畝,其中安徽產區(qū)降幅明顯,由1400萬畝降至580萬畝。
往年此時的種源今年豆農已提前釋放市場,雖然收購無量,但市場需求依然很低。進口轉基因大豆遍布各地市場,令沿淮地區(qū)收購在即將斷檔的同時,也很難演繹去年同期的行情,僅近期有小幅上行。7月底至8月5日,湖北早熟豆即將上市,屆時沿淮地區(qū)余貨也將結束。
進口擠兌沿淮豆身“賤”
麥收期間,沿淮地區(qū)食用豆幾乎處于休市狀態(tài),長時間無法補庫,各地區(qū)庫存已表現偏低,少量收購使近期行情小幅上行。由于受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擠兌,市場對沿淮地區(qū)大豆的需求表現更加低迷,加上運輸條件優(yōu)越,鐵路運輸的零擔快運讓各地市場經營商更加零活選擇,少進貨不壓庫現象表現明顯。
今年沿淮地區(qū)豆改玉米現象十分突出,安徽主產區(qū)淮北市在2012年之前大豆播種面積均在150萬~160萬畝之間徘徊,而今年玉米面積增長到150萬畝,大豆播種面積已不足50萬畝,如此大的降幅很難令人置信。其他地區(qū)降幅也在30%~50%不等,大幅改種讓種源提前流入市場,因此,各地收購量大幅減少已是預料之中。
調查顯示,河南周口、漯河、許昌等地平均每個店面近期日收購量已不足4000斤,商戶之間互相倒兌,進口豆摻兌明顯,根據市場客戶對價格的選擇彈性,決定摻兌進口豆量的多少,真正的地產豆車板交貨價為5240元/噸,收購商表現無奈。
而安徽境內的渦陽閘北,淮北市百善、劉橋、閘河,宿州市的肖縣、時村等地收購價已在5260~5300元/噸;部分地區(qū)車板價達5360~5400元/噸,綜合價5340元/噸,個別單獨加工進口豆的商戶直接發(fā)向市場。
由于進口豆大批流入市場,沿淮地區(qū)大豆的優(yōu)勢已無法表現,豆制品的價格優(yōu)勢決定市場的選擇傾向,優(yōu)質地產豆只能作為加工某個品種的選擇,而不是全方位使用。沿淮地區(qū)收購雖然斷檔,對行情也很難提振,各地收購商不會滋生賭市和惜售心理。
肉菜充足豆制品“變臉”
市場肉、蛋、禽和蔬菜價格一直與 豆制品銷量息息相關,今年上述產品供應充足,且價格平穩(wěn)低廉,豆制品銷量一直處于低谷,加上同行業(yè)競爭,部分加工商采用進口原料,國產食用豆不得不看進口豆臉色。
市場調查顯示:1斤安徽豆流入加工商手中(長江以南區(qū)域),其成本價在2.85~2.95元之間,僅可加工1.1斤豆皮(部分地區(qū)稱“千張”),加上工人和其他費用,1斤豆皮的成本價近3元,且不含加工商利潤,而現在市場上豆皮的批發(fā)價還不足3元,加工商已無法生存。而盡管1斤進口豆僅能加工1斤豆皮,不過其原料成本僅在1.85~1.95元/斤之間,加工成本僅為2~2.1元/斤,加工商的利潤較大。
豆制品的發(fā)源地安徽淮南已早早使用轉基因大豆,低廉的價格沖擊周邊地區(qū),致使省城合肥的豆制品市場變成“洋豆腐”市場;而大豆主產區(qū)的 淮北,豆制品市場也是一片混亂,消費者無法確認,只是價格決定市場走向。
此現象僅是一個縮影,國內部分大型加工企業(yè)也已開始使用進口豆加工豆制品。
豆制品的“變臉”,令市場經營商對原材料的采購很難把控,銷售沿淮地區(qū)的大豆成本高、利潤低;東北豆銷量低于常年近1倍,市場總體需求低于去年,近期南方高溫高濕天氣,均對豆制品銷量帶來影響。
7月中下旬后,各銷區(qū)市場均會關注湖北新豆上市。去年7月下旬就有小批量早熟豆上市,由于今年湖北豆播期稍有推遲,在天氣正常的情況下,將會在8月5日左右陸續(xù)上市。這些將讓市場采購放緩,也將抑制價格上行,即便沿淮產區(qū)總量較少,也很難激活市場采購熱情。因此,沿淮產區(qū)經營商應隨收隨賣,捂豆惜售將會適得其反。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