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麥收割的季節(jié),小麥聯(lián)合收割機“南征北戰(zhàn)”的場面蔚為壯觀。而玉米收獲卻只能“自掃門前雪”。
據相關部門介紹,我國地域遼闊、地貌多樣、氣候各異,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玉米種植農藝,特別是在種植行距上差異更大,常見的有窄行、寬行、寬窄行等,常規(guī)的對行收獲根本不適應我國多變種植方式的需要,制約了玉米機械化作業(yè)的進程。
帶領團隊歷時7年攻克玉米收獲技術。由于沒有國外樣機可以參考,實際研制過程中做了大量試驗,也走了一些彎路。但研制也得益于中國農機院雄厚的技術儲備,如底盤、摘穗、剝皮技術。
在國家及科技支撐計劃資助下,該項目重點研究不分行割臺技術,突破了原來鏈式抓取方式,利用仿生的原理,模仿人雙手扶持,三點喂入,系統(tǒng)地建立了玉米不分行收獲的分禾撥禾、扶禾導入的邊界條件,創(chuàng)建了玉米不分行收獲理論,并首創(chuàng)了相鄰收獲單元交叉布局結構,實現了橫向有效抓取、有序輸送、縱向扶禾導入、形成單株喂入摘穗。它解決了摘穗的功能以外,真正實現了不分行收獲,解決了不同玉米行距收割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玉米收獲機的適應性,為實現玉米收獲的“南征北戰(zhàn)”奠定了物質裝備基礎。
玉米秸稈成能源“新寵”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又是秸稈生產大國。據專家預測,農作物的果實能量和秸稈能量在數量上大體相當。我國農業(yè)每年生產10000多億斤糧食,生產14000多億斤秸稈。
在玉米打捆技術成熟之前,玉米收獲機一般將玉米秸稈還田,作為土壤的有機肥料,但由于降解速度慢,影響耕作及作物生長。而且,在能源日益緊缺的時代,秸稈正從田間的“棄兒”變成能源界的“寵兒”。用秸稈作為生物質能發(fā)電的前提是將秸稈壓縮成高密度的大型方捆,據介紹說,使其具有一定的形狀和規(guī)格,才能解決秸稈儲運及喂入發(fā)電的難題。
目前,像國能生物發(fā)電(國家電網的子公司)等生物質能發(fā)電公司,在秸稈打捆機出現之前,都是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由農民一家一戶把秸稈運到固定的地點進行集中打捆,費時費力,效率較低。雖然市場上也有進口的打捆機,基本是用于麥稈和牧草的打捆。
玉米秸稈與麥稈、牧草柔軟性不同,稈粗而長,進口的打捆機不能適用。陳志說,他們所研制的玉米打捆技術在國際上屬于首創(chuàng)。秸稈通過打捆機后變成截面為120×90cm,長度200-250cm的可調的長方體,每捆重達500公斤,便于后續(xù)的運輸和碼垛等工序的實施。該技術突破了玉米秸稈碎斷、預壓、二次壓縮成型、密度反饋控制、大截面均勻布料、自動捆扎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并形成了玉米籽實與秸稈收獲3大類10種系列設備,已列入國家農業(yè)機械推廣目錄,填補了國內空白,滿足了玉米秸稈集儲利用的發(fā)展需求。
讓青飼收獲 “易如反掌”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yǎng)牛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青飼玉米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由于缺少青飼收獲機械,青飼料加工多采用落后的分段收獲或人工收割莖稈再運回切碎的方法,勞動強度大,效率低,飼料氧化嚴重,飼料養(yǎng)分含量降低,加上割、運、切碎過程的損失也較大,已不能滿足現代化大規(guī)模養(yǎng)殖業(yè)的需要,迫切需要損失少、效率高的新型青飼料聯(lián)合收獲機。
項目組經過多年的努力,采用人工扶持切割原理,突破了多層多齒塔形扶持、大圓盤切割裝置、夾持輸送等關鍵技術,研制出物料長度可調(5—40mm)、均勻切段、高效低耗的3種型號不分行玉米青貯飼料收獲機,實現了切割與縱橫向輸送、喂入、切碎、拋送一體化,填補了國內空白。
“該收割臺采用圓盤刀切割、水平旋轉圓盤撥禾的夾持喂入技術,是目前國際最為先進的切割喂入技術,經國家農機具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檢測,9265型收獲機留茬高度為95mm,喂入量達到11.2kg/s,收獲損失率為0.7%。與國外同類機型相比,該機可收割各種種植方式的高稈青飼作物,且割茬低,收割倒伏作物能力強,飼料切碎質量好,解決了收獲高稈青飼作物的難題。3種型號玉米青貯飼料收獲機全部進入國家農業(yè)機械推廣目錄。”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