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糧食價格差距大,進口量短期內很難下降
糧食三量齊增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生產量和進口量同時增加:2014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60710萬噸,同時進口量也創(chuàng)下新高,達1.06億噸;雖然中國官方對于糧食庫存數字保密,沒有準確的數據,但農業(yè)相關部門官員多次表態(tài)我國糧食庫存不斷增加,壓力頗大,相關部門要求今年年底前新建倉容5000萬噸的消息也可以佐證這一點。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和總需求量缺口不到500億斤,卻出現(xiàn)進口過億噸的情況,中外糧食價格差距過大是主要原因。
從2006年到現(xiàn)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5%,導致進口糧食價格相對便宜很多;能源價格下跌,也導致糧食運費下降,進口糧食成本下降;國際糧價還因強勢美元而下降,有媒體報道,當前國際市場上稻米價格比2011年下跌40.4%,玉米則下跌49.3%。
而在短期內,如果匯率和能源價格沒有大幅變化,中外糧食的價格差很難改變。國內企業(yè)出于成本的考慮也自然會繼續(xù)青睞進口糧食。由于中國對便宜的國外大米和玉米需求旺盛,甚至有犯罪團伙開始走私這些糧食入境,2014年8月,昆明海關破獲特大玉米走私系列案,現(xiàn)場查獲涉嫌走私玉米778噸,查證涉嫌走私進境玉米8.5萬噸,案值達3.02億元。
海關人員查獲走私的農產品海關人員查獲走私的農產品
國內生產的糧食短期內難有競爭力
要想減少進口,提高生產效率,增強農業(yè)的競爭力也是一個辦法。然而這很難實現(xiàn),據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顯示,經濟作物不低于170畝、糧食作物不低于300畝的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才會具有國際競爭力。而中國目前土地碎片化經營嚴重,土地流轉僅有3.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8.8%,大多數耕地還在個人手里,在全面流轉完成,并形成規(guī)?;洜I以前,國內農業(yè)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即使是規(guī)模農業(yè),前景也不樂觀。中科院農業(y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勞動力實際工資從2005年以來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長,耕地租金2008-2013年間在東北和華北分別提高了51%和70%。并認為這種上升趨勢今后十年將更為明顯。他進一步指出,物質(可貿易品)成本變化是全球性的,但勞力和土地(不可貿易品)成本變化是國家內的,是顯著影響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因素,并認為在一些領域,中國農業(yè)比較優(yōu)勢的喪失,并非是階段性的。
維持糧食增產已成“不可承受之重”,增加糧食進口好處不少
中國為了維持糧食產量持續(xù)增長付出了沉重的生態(tài)代價
面對糧食生產量和庫存量的增加,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在“兩會”期間表示,“這是個愉快的負擔。我們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糧食大豐收,收購量增加對農民賣糧變現(xiàn)增產增收也有好處,當然庫存也不是越高越好,不過‘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庫里是滿的,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有保障。”
然而,這個負擔不完全是“愉快”的,中國為糧食增產和庫存增加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態(tài)和財政成本。財政上,國家的各種補貼和2006開始的最低收購價政策,讓財政的負擔越來越沉重。根據學者李勇等人的測算,1995年~2005年,中國每生產1萬噸糧食所開銷的財政支出呈遞增趨勢,到2020年,每1萬噸糧食將需要財政支出500萬元,糧食安全的總財政成本將達到3000億元,這很可能是我國財政無法承受的。
此外,我國糧食連續(xù)增產除了依靠科技進步,還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于曉華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氮肥(氮含量)的使用量從2002年的2893萬噸,增加到了2012年4498萬噸,十年增加50%,每公頃的化肥使用量接近500公斤,為世界平均水準的5倍左右。如此大規(guī)模施用化肥造成了嚴重的空氣和水污染,以及土地肥力下降等環(huán)境問題。最新研究表明,中國霧霾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氨污染。
糧食生產還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我國農業(yè)用水量占全國水資源利用總量的60%以上,在一些地區(qū)甚至更高。有學者指出,在華北平原,超采地下水灌溉是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顯示,在這一地區(qū)用于農業(yè)的地下水消耗占到全部地下水消耗的80%以上,由于過量消耗地下水,華北平原已經形成了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對這一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重大隱患。
進口糧食就等于在進口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對改善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意義重大
虛擬水是英國倫敦大學Tony Allan教授于20 世紀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虛擬水貿易”即商品中所包含的水資源。例如,出口小麥的國家實際上也在出口種植小麥所消耗的水資源。實際上,我國近年來不斷進口小麥、水稻、大豆等耗水量大的糧食作物,意味著我國進口了大量的水資源。一項發(fā)表在今年3月《自然》期刊上的分析報告顯示,中國近年來開始進口耗水型作物,從而實現(xiàn)了對虛擬水資源貿易的科學管理。北京林業(yè)大學的一份報告也指出,中國的“虛擬水資源凈進口出現(xiàn)了顯著的增長,從1986年的7.02立方千米增長至2009年的137.14立方千米。
2009年中國糧食凈進口為4894萬噸,2014年已經超過了1億噸,這意味我國的虛擬水資源的進口進一步增長,這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均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理,進口糧食也是在進口土地資源。學者李曉俐的研究發(fā)現(xiàn),2010年我國凈進口糧食5 963.5 萬噸,中國虛擬耕地凈進口量從1978年的415.72萬公頃增加到2010年的3677.31萬公頃,這相當于我國耕地面積的27%左右,相當于一個云南省的面積。而2014年,我國進口糧食已經超過了1億噸,這意味中國進口了更多的虛擬耕地。
增加進口,不一定會減少農民收入,反而會帶來農民增收的契機
靠增產和提高補貼來增加農民收入已經非常困難
除去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外,增加糧食進口還一個讓人擔心的作用是“會減少農民收入”。很多人甚至還認為,應該繼續(xù)增加國內糧食產量,以提高農民收入。
但在當前國產糧食價格遠高于國際價格的形勢下,這個思路完全不現(xiàn)實。隨著生產成本上升,有關農產品生產凈利潤在全面下滑,小麥甚至出現(xiàn)負利潤。據國家發(fā)改委數據,小麥種植凈利潤從2008年的164.51元/畝,連續(xù)下滑到2013年的-12.78元/畝,降到盈虧點以下。而無論從國際市場低價壓力還是中國承諾的WTO補貼上限看,中國都沒有空間通過繼續(xù)提高價格來補貼農民。
進口糧食,有助于農民從事其他副業(yè)
水是農業(yè)生產的最重要要素之一,既然種糧食無法增加收入,那么進口糧食,讓農民使用有限的水資源生產高附加值的農產品,這才是理所當然的思路。湖南省糧食局2012年調查表明,2005年-2012年每畝雙季稻種植效益比種植棉花、烤煙和西瓜的效益分別低25%、26%和17%,種植黃瓜、辣椒和蓮藕的效益分別是種植雙季稻收入的3.1倍、2.5倍和3.9倍。
所以,從增加農民收入角度來看,進口更多糧食,讓農民有更多從事副業(yè)的空間,也是很有必要的。
進一步“解放”農民,農民自然會找到增收的手段
《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2014)》顯示,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3793元,第一產業(yè)純收入人均2828元,增長3.9%,增速比2012年下降4.1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首次超過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4025元,增長16.8%,增速比2012年提高0.5個百分點。農民工資性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的貢獻率達到59%。
農村工資性收入首次超過家庭經營純收入,這可以算是一個標志性節(jié)點,這表明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已經成為農村收入的大頭,且增速遠遠超過務農所得。這也是中國發(fā)展大趨勢所決定的。進口更多糧食,解除“糧食安全”對農民們的束縛,農民自然會有更多的收入。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 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