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環(huán)球糧機網  >  糧機資訊 >

加強糧食產能建設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環(huán)球糧機網發(fā)布時間:2015-08-31 14:24:36

我國是一個有著10多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糧食問題始終是國計民生中的頭等大事。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xù)十一年增產,綜合生產能力邁上6億噸新臺階,為維護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大局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近年來,在消費帶動和國內外糧價倒掛的影響下,我國出現(xiàn)了糧食增產、庫存增加、進口同時增多的新情況,同時又面臨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huán)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zhàn),糧食生產發(fā)展空間受到多重擠壓。未來我國糧食生產是否能夠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增長的勢頭,直接關系到國家現(xiàn)代化能否穩(wěn)步進行。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快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把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作為首要前提,堅守耕地紅線,做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穩(wěn)定提升糧食產能,確保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實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的基礎,并把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作為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的首要任務。這需要從我國糧食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加以認識。

從糧食需求看,按其用途可分為口糧用糧、飼料用糧、工業(yè)用糧及種子用糧;按其品種屬性可分為谷物、豆類和薯類。據(jù)中國農科院食物政策創(chuàng)新團隊分析測算,到2020年,我國人均500公斤糧食消費必不可少。

首先,人口總量及其營養(yǎng)需求是糧食消費的基礎,經濟增長、收入提高促使人們改善生活,減少口糧、增加動物性食物消費。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速度持續(xù)下降,今后按千分之五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計,預測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shù)將增至14.09億人。若未來10年我國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1.1萬美元,結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1》提出的熱量、蛋白質等營養(yǎng)素攝入推薦量,參考該發(fā)展時段日本、我國臺灣等地的食物結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均肉、奶、水產品、蛋類消費量將分別增至75.5公斤、40公斤、44公斤、21公斤,折合人均飼料糧298公斤。依據(jù)《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13年我國人均口糧消費為148.7公斤,按照能量替補屬性,人均新增的動物食品消費還可節(jié)省8.7公斤的口糧消費,屆時我國人均口糧消費量將降至140公斤,人均口糧與飼料糧兩項合計為438公斤,人均飼料用糧是人均口糧的2.1倍。

其次,糧食間接消費還應考慮工業(yè)用糧。近些年來,我國工業(yè)用糧穩(wěn)定在1億噸左右。經濟增長新常態(tài)下,若我國工業(yè)用糧保持在當前水平,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均工業(yè)用糧為70公斤左右。

第三,因進口糧食不需要考慮種子用糧,將上述人均口糧、飼料糧與工業(yè)用糧預測值加總,估算出到2020年我國人均糧食需求量為508公斤,糧食總需求量為7.16億噸。若未來我國糧食進口1億噸(含大豆),國內糧食產能則需達到6.16億噸,這時納入國內糧食生產所需的種子用糧,按其占國內糧食總產比重近10年來的平均4.6%計,由此推算出到2020年我國糧食總產能需達到6.41億噸(人均糧食產量454.9公斤)。

與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6.07億噸(人均糧食產量443.8公斤)相比,未來6年我國糧食總產年均增長需達到567萬噸,與過去10年年均增長1368萬噸相比較,今后糧食生產增速將有所放緩。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6年,中國農科院曾就我國糧食生產目標進行過深入研究,提出了“人均400公斤糧食必不可少”這一重要判斷,并認為一個國家“人均糧食占有量在300公斤以下時基本上不能提供飼料糧”;而且,從世界情況看,在解決溫飽之后必然要求進一步增加食物消費和提高營養(yǎng)水平,“食物消費結構要得到根本的改善,人均糧食占有量必須達到700公斤以上,食物消費結構要有較大的改善,人均糧食占有量至少要達到500公斤”。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營養(yǎng)不足、溫飽有余、食物消費較大改善的主要標志,就是人均糧食占有量分別達到300公斤、400公斤及500公斤的門檻。實際上,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正在抵近500公斤這一門檻。據(jù)統(tǒng)計,2014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已達到443.8公斤,人均糧食消費量超過470公斤。此外,若考慮凈進境到我國旅游及商務活動超過6000萬人次、城鄉(xiāng)居民飼養(yǎng)的1億多只寵物的糧食消費,實際上我國糧食總消費需求量還要高于上述推算量。

從糧食供給看,我國糧食連續(xù)多年保持增產態(tài)勢實屬不易。

首先,我國迄今所取得的糧食“十一連增”,其中的實質性增長僅為6年。自2003年我國糧食總產跌入谷底(43070萬噸)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糧食產量才出現(xiàn)連續(xù)增長的好勢頭,直到2008年全國糧食總產(52871萬噸)才超過1998年產量水平(51230萬噸),到目前穩(wěn)定在6億噸以上的水平??陀^分析,糧食“十一連增”中的前5年,屬于糧食生產的恢復性增產;后6年,屬于由政策、科技和投入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所帶來的實質性增長。

其次,我國糧食總產增加是通過單產提高、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擴大來實現(xiàn)的。據(jù)統(tǒng)計,2014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1272.3萬公頃,比2003年凈增加1331.3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2003年的65.2%提升至2014年的68.1%,油料作物、棉花播種面積相應減少,其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分別凈減少1.3%、0.8%。在糧食總產遞增的增量中,播種面積擴大的貢獻份額為32.7%,單產貢獻份額為67.3%。

其三,由于消費結構升級及市場糧價變化,我國糧食進口同步增加。按我國傳統(tǒng)糧食定義和口徑,2014年糧食進口總量達1億噸,其中大豆進口7140萬噸,谷物進口1952萬噸;若將541萬噸玉米酒糟作為玉米制品納入糧食范疇,糧食進口量則高達1.06億噸。這表明,即便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糧食“緊平衡”的供求態(tài)勢并未發(fā)生根本改變,糧食需求剛性增長,這與我國居民肉蛋奶消費快速增加、飼料用糧大幅增長有直接關系。據(jù)統(tǒng)計,2003年至2014年我國肉類產量由6443.3萬噸增長到8706.7萬噸,年均增長2.8%,飼料用糧已經取代口糧用糧成為糧食的第一大需求。

此外,伴隨著糧食增產和進口,近年來我國糧食儲備規(guī)模不斷擴大。據(jù)報道,2014年我國各類糧食企業(yè)的糧食收購量首次突破7000億斤,總量達7298億斤,比上年增加409億斤,其中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糧食2478億斤,比上年增加814億斤。目前,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高于國際公認的18%左右的糧食安全線水平。近年來,我國糧食商品化程度快速提升,市場供應充足,物流加快,網購便捷,城鄉(xiāng)家庭儲糧大幅減少,隨吃隨買。并且,為增加種糧收入國家托市收購,一方面使糧食生產和庫存分布向核心產區(qū)集中,主產區(qū)收儲壓力大增,政策性糧食庫存擴容加重財政負擔,另一方面也使國內糧價居高不下,地方儲備、社會企業(yè)和城鄉(xiāng)住戶減少的儲糧也相繼轉到中央儲備。維持如此大規(guī)模的國儲糧供應,已成為我國保障城鄉(xiāng)居民糧食日常消費的新態(tài)勢。

綜上所述,從長遠看,在糧食供給問題上,我國只能也必須長期堅持主要依靠國內生產為主、適當進行國際市場調劑為輔的指導方針。在保持糧食適度進口的同時,到2020年國內人均糧食消費量維持在500公斤以上,糧食總產需增至6.41億噸以上,糧食自給率在90%以上,才能滿足需求,并且還要維持巨大的國儲糧規(guī)模。這就是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應有之義。

值得警醒的是,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同時也累積了要素過量投入、環(huán)境惡化等諸多問題,社會上放松糧食生產的議論及做法也多了起來。如有人認為,當前國際農產品供需相對寬松,應減少國內糧食生產,鼓勵糧食等農產品大量進口,這種認識片面有害。實際上,在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食物分類中,谷物僅是稻谷、小麥、玉米及高粱等雜糧,這些都是人們的基本食物來源,而大豆是油料作物,并不作為食糧。我國大量進口大豆,未引起缺糧國緊張,其主要原因在此。目前全球還有8億多饑餓人口缺乏食物,谷物及玉米國際貿易量各為2.7億噸、1億噸左右,僅為我國谷物、玉米總產的49%、47%,國際市場可供我國的糧食貿易增量有限,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食物需求,糧食進口量的些微變化就可能引發(fā)國際糧價波動。今后我國農村仍有數(shù)億人口,發(fā)展糧食生產依然是解決農村就業(yè)、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從種植結構調整上看,近年來我國南方稻作雙季改單季、水稻面積不斷減少,華北因為地下水漏斗治理,小麥播種面積減少。一些地方興起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為擴大經營規(guī)模流轉承包地,致使生產成本上漲而減少種糧面積甚至放棄種糧。種植面積是確保糧食產出的基礎,產能建設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核心。在市場導向下,農業(yè)轉方式的政策指向如果不是以穩(wěn)定糧食面積為前提、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為要求,我國糧食產出勢必出現(xiàn)萎縮,改革開放后我國歷經兩次農業(yè)豐收后因調減糧食而引致的供求失衡,已有前車之鑒。在種植面積不穩(wěn)、投入下降、國際低糧價沖擊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必須直面未來糧食生產發(fā)展的新挑戰(zhàn)新問題,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一要穩(wěn)定提升糧食產能,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未來我國糧食總產增加,必須切實保住糧食耕地、糧食播種面積,培肥地力,改良技術,提升單產。據(jù)測算,從2003年至2014年,我國糧食單產每畝從288.8公斤提升至359公斤,年畝均增加6.4公斤。若今后6年單產增速保持不變,到2020年糧食單產應達到397.4公斤,方可實現(xiàn)糧食總產6.41億噸的目標,但仍需維持糧食播種面積10753.2萬公頃(16.13億畝),考慮到糧食復種因素,糧食耕地則必須保持在12億畝以上。這就要求守住耕地紅線和糧食播種面積16億畝以上的底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有地種糧。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下,耕地占用及流轉加快,實現(xiàn)耕地占補平衡,還必須做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盡快研究制定耕地質量等級國家標準,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

二要增強糧食產出能力,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什么是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就是土壤性能好,能灌能排,農業(yè)機械進得去、出得來,其地塊規(guī)模、建設要求能夠適應機械化專業(yè)化作業(yè)。綜合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國高標準農田應建成8億畝,包括高產田、中產田兩大類型,其產出目標應分別達到畝產量500公斤、450公斤左右,在干旱、半干旱、濕潤地區(qū)還應下設不同產出檔次及其投資標準和建設要求;在地塊規(guī)模上,南方最小地塊不低于10畝、北方不低于30畝。農田灌溉保證率在90%以上。工作推動上應以地方農業(yè)部門為主導,整合相關資金投入,集中力量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及配套農網林網建設。通過中低產田改造,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增強農業(yè)產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梢哉f,高標準農田是我國農業(yè)農村最寶貴最大的一筆優(yōu)良資產,是確保國人衣食無憂的根基所在。

三要強化糧食生產供給,扎實推進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糧食生產基地是我國糧食生產能力最強、產出最為集中的區(qū)域,這些地方不僅能夠滿足區(qū)域內糧食自給,每年還能調出大量商品糧外銷,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據(jù)測算,2013年全國糧食主產區(qū)占全國糧食總產的比重由71%提高到76%,主產區(qū)的糧食增產份額占到了全國糧食總增產的88.7%。為此,要進一步發(fā)揮糧食主產區(qū)比較優(yōu)勢,結合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優(yōu)先在東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等水稻、小麥主產區(qū),建成一批優(yōu)質高效的糧食生產基地,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塊地頭,實行優(yōu)質優(yōu)價。通過糧食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推廣綠色增產模式,實現(xiàn)大面積均衡增產。引導農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分享糧食全產業(yè)鏈發(fā)展中的儲運、加工及營銷增值收益。健全糧食主產區(qū)利益補償機制,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項目投入要向主產區(qū)傾斜,使農民種糧不吃虧;通過財政轉移加大對糧食主產區(qū)的獎補力度,保證其人均財力水平逐步達到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使地方抓糧有動力。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http://weddingmemoery.com
分享到:0

010-58594039

掃一掃,糧機資訊早知道

孫經理:13520642629(手機/微信加好友) QQ:2926794671 負責地區(qū):江蘇、浙江、甘肅、新疆、天津、上海

點擊與我交流

魏經理:13552598995(手機/微信加好友) QQ:736936652 負責地區(qū):湖南、湖北、青海、貴州、內蒙、廣西、寧夏

點擊與我交流

王經理:15311291834(手機/微信加好友) QQ:728246949 負責地區(qū):安徽、江西、四川、山西、云南、重慶、福建

點擊與我交流

李經理:15340094058(手機/微信加好友) QQ:1606650298 負責地區(qū):山東、北京、西藏、廣東、海南、陜西

點擊與我交流

王經理:15313137632(手機/微信加好友) QQ:3213739617 負責地區(qū):河南、河北、吉林、黑龍江、遼寧

點擊與我交流

我們的愿景

最受歡迎的糧油機械招商網站!

我們的使命

通過互聯(lián)網服務提升糧機行業(yè)的發(fā)展!

我們的口號

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會失??!

我們的理念

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我們的目標

做最好的糧機網,讓招商變的簡單!

合作伙伴

友情鏈接

安徽云龍

安徽谷王烘干機械有限公司

界首金龍

河南茂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蘇國糧

湘糧機械

湖南郴州糧機

捷賽機械

浙江齊鯉

合肥泰禾

安徽聚力

浙江齊鯉

鄭州好糧油展

江蘇晶瑩

久超

安陽永正

美亞光電

東龍節(jié)能

三維輸送

衡水金谷

鄭州萬谷

河南華泰

安徽辰宇

版權所有 環(huán)球糧機網-weddingmemoery.com Copy Right 2010-201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ICP備15007387號-2

本站是專業(yè)提供糧機、糧食機械、糧油機械、糧食輸送機、糧食鋼板倉、糧食烘干機、糧機配件等網絡平臺及企業(yè)名錄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臺作用,不為交易經過負任何責任,請雙方謹慎交易,以確保您的權益。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fā)布虛假.劣質.非法等產品信息

關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