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盼望著、盼望著,終于到了我們住村以來最期待的時令—收獲的季節(jié)。路兩旁成熟的莊稼、滿目的果實讓人的心情格外愉悅,這就是令人無法拒絕的金秋魅力吧。
玉米是我們所住的阿勒泰地區(qū)洪吾爾托呼特村的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今年種植面積約600畝,其中青貯玉米種植面積約占2/3,種植人口約占總?cè)丝?/5。青貯玉米以其產(chǎn)量高、成熟早及省工省力的優(yōu)勢比黃貯玉米要受歡迎,而黃貯又以它不可替代的玉米棒子保持著一定的種植比例。從這個小長假開始,第一家種植大戶開機收割青貯了。工作組和村民們一起來圍觀,分享秋季收獲的喜悅。
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不僅提高了糧食產(chǎn)量,也通過機械化的耕作代替了人們的手工勞作。黃貯玉米收割時還需要投入一部分人工,他們不得不動手把成熟的玉米從秸桿上掰下來,而青貯玉米只需把青貯機開進地里,連桿一起粉碎“吐槽”到后面亦步亦趨的大卡車上,在裝滿車后直接拉到青貯窖卸掉就完事了。
“這片青貯地沒有出現(xiàn)倒伏的現(xiàn)象,也沒受高溫的影響,長勢很好”,村民老張邊指邊說著。只見青貯機一趟下去,裝滿了三輛卡車,算起來1畝地的產(chǎn)量竟然有7噸之多,因為普通土地大約只能收獲5噸左右。大家都驚嘆于青貯玉米產(chǎn)量之高,互相討論著原因。有說是管理的好,施肥、除草都到位了;有說主要是水的問題,若是關(guān)鍵時刻跟不上水,就一步差步步不跟趟;有說是因為種子好;也有說是跟地有直接關(guān)系。我們一幫人直接在地頭邊擺起了“龍門陣”,把普及種田知識的簡易講座開到了田間地頭。
“機械收割顯身手,田埂地頭話秋收”,村民們一年忙到頭,難得有這么輕松的時刻。“青貯玉米和黃貯玉米區(qū)別在哪兒?”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疑問,羅叔給我打了個形象的比喻,“現(xiàn)在生活好了牛羊也有肉吃了”,噢,原來青貯玉米就是它們的肉??!哈哈!。
大家又一起打趣劉叔,說你都70多歲的人了,快歇著,回家好好享福吧,不要搶別人的肉吃了。說實話我可真沒看出愛說愛笑的羅叔有那么大年齡,平時干起活來像個小伙子,身體看起來棒棒噠。愛笑的羅叔這時不笑了,“娃們老鼓搗說不讓我干,這次回來都生氣嘍”,“為撒子嘛,老子就是想多干點撒,少給娃們添點麻煩嘛!”,幾句新疆話透漏著新疆人骨子里那種憨厚、真誠、勤勞的性格,常言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我們村里有好多像羅叔這樣的老人,對侍弄了一輩子的土地有著難以割舍的深厚感情,總是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和土地保持零距離親密接觸。
辛勤的耕耘年復(fù)一年,收獲的景象歲歲相似。小山似的玉米棒子放置在曬場上。遠處的風(fēng)吹來陣陣歡聲笑語,我們順著風(fēng)聲而去,很快加入了掰“棒子”的隊伍,一起動手剝?nèi)ネ饷嬉呀?jīng)枯黃的表皮。一粒粒金黃的玉米粒、一堆堆結(jié)結(jié)實實的玉米棒子,工作組和村民一起沉浸在收獲的喜悅里,若是聊得口渴了,還可以吮吸玉米秸桿的甜甜汁液。
小長假哪里去,不如來我們村掰“棒子”吧,到滿地的金燦燦的玉米棒子中去體驗一下秋收的感覺,去感受一下農(nóng)忙的辛勞,度過一個帶著汗水味的充實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