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補貼要補給種糧的人”,這是陶夏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九三界別小組討論時的發(fā)言題目。他說,之所以把這個問題作為發(fā)言的主題,跟近年來規(guī)模日益擴大的土地流轉有關。
規(guī)模經營是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國家理應給予更多的支持。但陶夏新在調研中發(fā)現,在土地流轉出去之后,國家發(fā)放的種糧補貼并沒有落到實際耕種土地的農民手中,“按性質來說,種糧補貼本來是補貼種糧食的,結果變成了承包權的一部分。”據了解,目前我國比較普遍的種糧補貼方式是按計稅面積來補貼,即種糧農民只要有承包土地的面積,不論多種、少種,種一季、二季,甚至種、不種,都可以享受糧食補貼。這就造成了不種糧的承包戶拿走了種糧補貼、實際種糧的農民卻拿不到補貼的現象,使農民把種糧補貼看成是土地承包戶的普償政策,從而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我們這邊管把土地承包給別人的人叫做‘地主’,‘地主’不種地,但是可以收取土地承包費。黑龍江土地面積大,如果一個人有十幾畝地流轉出去,每年會有七八萬元的‘地租’收入。
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把國家給的種糧補貼也拿到手上,這就明顯不合理了。”陶夏新認為,糧食補貼的直接受益者應該是種糧農民,政府應該將補貼集中到糧食主產區(qū)和種糧大戶,種糧多的多補貼,種糧少的少補貼,不種糧的不補貼,這樣有利于激勵大規(guī)模、采用先進技術、多付出汗水的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戶擴大糧食規(guī)模經營,推動糧食產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實現糧食生產經營的規(guī)模效益。
近年來,隨著國際糧價的回落,世界糧食市場對我國的農業(yè)生產也形成了一定的壓力。陶夏新表示:“國家為了保護糧食安全,對于糧食有一定的保護價。但是現在由于農民的種糧成本比較高,保護價定的比較高。但是進口糧食到岸價格卻相對比較低,這就對我們糧食生產造成了很大的沖擊,逐漸形成‘天花板’和‘地板’的問題,農產品保護價就是‘地板’,外國進口糧食到岸價格是‘天花板’,它們兩個很接近了。”對此,陶夏新表示:“‘天花板’目前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可以做的是把‘地板’往下降,把保護價格降低甚至取消,讓糧食產業(yè)實現市場化。而要降低價格,就需要我們通過‘綠色’的方式,把種糧補貼發(fā)放到位。這樣既不違反WTO的規(guī)則,又能使種糧的農民真正減輕負擔,走出目前‘天花板’和‘地板’日益接近的僵局。”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http://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