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天府之國”核心區(qū)域的成都,得到都江堰自流灌溉,是我省糧食主產區(qū)。全市有耕地面積42.4萬公頃,其中,水稻19.33萬公頃、小麥7.53萬公頃、玉米4.93萬公頃,占耕地面積75%。目前成都全市的糧食總產量在240萬噸左右。
糧食豐收之后,科學有效的存儲成為關鍵問題。成都發(fā)展改革委糧調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一家一戶的傳統(tǒng)生產模式下,糧食存儲完全靠露天晾曬,雖然較為經濟,但比較耗時,既影響交通又對糧食食品衛(wèi)生產生影響,“隨著規(guī)模化生產的擴大,糧食處理的時間集中且量大,加之人工成本的增加,糧食烘干已成為規(guī)?;a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
崇州市隆興鎮(zhèn)青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員們,對此有真切感受。有一年,合作社迎來糧食豐收,可水稻收割后碰上了下雨天,沒法翻曬,難得遇到幾個適合翻曬的天氣,又找不到足夠的院壩。為了解決部分還沒有送進儲備庫的濕稻谷,合作社不得不壓低價格,賣給了附近的收購商,幾百噸算下來,損失了幾萬元,“直接影響了年底合作社的二次分紅。”合作社理事長羅巡虎至今懊惱。
為解決農戶的普遍訴求,成都發(fā)展改革委于2014年啟動了一項計劃:根據成都市糧食規(guī)模化生產發(fā)展趨勢,對總體規(guī)模、功能設計、點位布局進行一次性規(guī)劃,到2016年,全市建成60個糧食烘干中心,每個糧食烘干中心按照日烘干能力200噸的設備、倉容 2000噸的規(guī)模配置,滿足266.67公頃,輻射666.67公頃,極端天氣下輻射1333.33公頃,實現平壩糧食產區(qū)全覆蓋。
在政府扶持、村民自籌下,崇州市隆興鎮(zhèn)青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員們,已經早一步體驗到糧食烘干中心的作用。社員羅萬財在籌資時果斷投入了3萬元,成為了股東之一,“不光曬糧時沒擔憂,還能以股東身份進行分紅,第一次就分了近2000元,比把錢存在銀行劃算。”
成都發(fā)展改革委做了一個測算:按照設計標準,每個糧食烘干中心在每年大小春糧食收獲季節(jié)開展糧食烘干業(yè)務,可烘干糧食12000噸,按照公益服務低利潤的原則每噸收取240元的烘干費用,也可實現收入288萬元,除去烘干成本后,可實現利潤30萬元。按烘干中心設備10年折舊算,5年可收回投資成本。農民使用烘干中心烘干糧食,也比傳統(tǒng)晾曬每噸節(jié)約費用160元。“完成60個糧食烘干中心建設后,每年可減少因使用傳統(tǒng)糧食晾曬方式導致的糧食損失1.29萬噸,增加農民收入約3577萬元。”成都發(fā)展改革委糧調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械_糧食烘干機械設備_糧食烘干設備_小型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價格_小型玉米烘干機價格_小型玉米烘干機_小麥烘干機_玉米烘干機_水稻烘干機_稻谷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多少錢_移動式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機廠家_糧食烘干機工作原理_谷物烘干機_環(huán)球糧機網